致敬身边的行善者:让每个“难中助人”的普通人,都被世界温柔以待
中华慈善日特别致敬
致敬身边的行善者:让每个“难中助人”的普通人,都被世界温柔以待
九月的风里,藏着善意生长的温度。当“中华慈善日”如约而至,我们总习惯性地把“公益”想得很远:是电视里动辄百万的捐赠,是新闻里遥不可及的“慈善家”。但其实,善从不在云端——它可能是你加班晚归时,便利店老板递来的那杯热水;是邻居阿姨看到你家门口的垃圾,顺手带下楼的小动作;更是那些“自己都在泥里,却还想着拉别人一把”的普通人。
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与深圳市建辉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的“致敬困境中的行善者”项目中,一位位身边的“行善者”,和你我一样都是面对生活难题的普通人,却凭着骨子里的“福善之心”,把微光活成了火炬。
所谓“公益人”,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标签,他可以是你,是我,是每个愿意为“好人”搭把手的普通人——这,就是我们想传递的“身边公益”“人人公益”。
他们在困境里开花,也为别人撑伞
你或许没听过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故事,藏着最动人的“君子自强不息”,藏着“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的信念,更藏着“好人该有好报”的朴素期待。
谢向前:从“烧伤患者”到“残友灯塔”
2013年的一场大火,把长沙农民谢向前的人生烧得面目全非——70%皮肤重度烧伤,手脚扭曲变形,半生积蓄化为乌有,还欠下30万外债。求职时,他被一次次拒之门外,那种“被社会抛弃”的窒息感,让他彻夜难眠。但他没垮:“我不能倒下,更不能看着和我一样的残友们困在黑暗里。”
他东拼西凑几万元,成立了长沙上善助残中心。最初,只有5个残友敢来试;他带着大家扛6吨印刷品、种罗汉果,却因车祸、暴雨接连受挫。可他没停:修通村里的泥巴路,搞“同心农场”让残友人均年增收9000元,建农耕记忆馆让脑瘫女孩姜婉成为讲解员,开爱心书屋让高位截肢的周国民用嘴写出“行悟”二字。如今,34名残友在这里稳定就业,5000多人得到帮扶——他把自己的“伤疤”,变成了别人的“希望路”,却总说:“我只是想让大家都能好好活。”
李灿学:一把雨伞点亮的“轮椅公益路”
23岁那年,李灿学从高处摔落,从此与轮椅为伴。他把自己关在房间8年,靠低保度日,看着瘫痪的母亲和老去的父亲,觉得“人生全完了”。直到2009年的一个雨夜:他卖石膏工艺品回家,连人带车栽进水坑,暴雨里,一个陌生人扔掉雨伞扶他起身,还把伞塞给了他。“那把伞,我至今没扔。”
从那天起,他成了“轮椅哥”:每天凌晨4点起床照顾母亲,再驱12公里去县城开“爱心粥屋”,给环卫工人、孤寡老人递上热粥;连续11年组织“轮友游洛阳”,帮15年没出过门的残友摸到龙门石窟的石刻;举办了四届全国残疾人集体婚礼,圆了近百对新人的梦——为了办婚礼,他卖掉代步车,推迟褥疮手术,却笑着说:“看到他们穿婚纱的样子,值了。”如今,他住的老房子里只有简陋家具,最值钱的是爱心人士捐的电动车,可他眼里有光:“公益没让我变富有,却让我知道自己活着有多值。”
殷建行:火海救13人,用余生传善意
21岁的殷建行,曾是西安城中村的打工青年。2006年那个夏夜,凉皮店起火,煤气罐随时会爆,他披着湿棉被冲进火海:抱出6个煤气罐,救出13位老人、妇女和孩子,自己却被64%面积的烧伤逼到生死线。父母卖了房,社会捐了款,才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
出院后,他没法干体力活,就背着旧吉他流浪卖唱——汶川地震时,他在医院门口唱到嗓子沙哑,把5000多元捐款悉数捐出;在无锡遇到失火家庭,他把身上2000多元全递过去;看到烧伤儿童,他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孩子,还义演筹款。如今,他在抖音卖灭火器,对着15万粉丝局促却真诚地说:“买一个放家里,不是为我,是为你们安全。”他一家挤在廉租房,最大的心愿是一辆4万元的三轮摩托车:“能送孩子上学,也能拉着消防物资去社区宣讲。”父亲生前说“救人不求回报”,可我们多希望,这个英雄能被生活温柔以待。
欧阳曼娘:用“记得兔”缝补残友尊严
欧阳曼娘曾是“高光时刻”的创业导师,她的一堂课值六位数课酬。2017年,一位残友攥着9本专利证书找她帮忙,她答应说“等我”,可对方却因生活困顿绝望自杀了。“我愧疚得睡不着,那时候就想:我得替他把路走下去。”
她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拿出半生积蓄,在绵阳建了助残基地“牧云轩”。2019年初,她发起“记得兔”项目:人们寄来旧衣(可能是孩子的首秀战衣,可能是外婆的旧外套),支付300元手工费,残友们就把旧衣改成独一无二的玩偶。小儿麻痹的“天缘婆婆”,从流水线沉默者变成手作艺人;抑郁的“雁婆婆”,在针脚里找回宁静;孤独症孩子父母的旧衣,被改成“蒙着一只眼、披着铆钉披风”的兔子,还入围了国赛获了四川省金奖。如今,“牧云轩”帮9人稳岗就业、60余人灵活就业,作品受邀走进故宫、巴黎残奥会和联合国.可她正为场地拆迁的百万缺口发愁:“我想让‘记得兔’的模式走出去,让更多残友知道:我们不是‘负担’,是能靠手艺活出光彩的人。”
公益从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温暖”
你发现了吗?这些行善者,和我们身边的人没什么不同:谢向前曾是村民眼里的“大能人”,却因残疾被边缘化;李灿学住的老房子漏雨,冬天要裹着厚被子办公;殷建行的孩子穿的是亲戚送的旧衣服;欧阳曼娘放弃了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守着小小的“牧云轩”。
他们不是“天生的公益人”,只是在自己难的时候,没忘了伸手拉别人——这就是“致敬困境中的行善者”项目想守护的人。从2016年启动至今,我们始终抱着“致敬行善者,让好人有好报”的使命,做他们的“后盾”:
• 我们联合全国29个省(直辖市)的55家公益伙伴,累计走访致敬2055名行善者,为1535名困境中的他们送去生活补贴、节日慰问和心愿支持——帮谢向前对接管理培训资源,给李灿学的“爱心粥屋”添点米和油,为殷建行凑三轮摩托车的费用,替欧阳曼娘的“记得兔”找更多销路;
• 我们把评审权交给捐助人、志愿者,善款用途定期在公众号、官网公示,连续6年获得中基透明指数满分,还被评为深圳市5A级基金会——每一分钱,都清清楚楚,用在“让好人得好报”上;
• 至今,已有超过600万名爱心人士支持我们,间接关怀超50万困难群体——他们中,有每月捐20元的学生,有加班后顺手转发的白领,有带着孩子一起捐玩具的家长。
这个中华慈善日,邀请你做“身边公益”的参与者
其实,“人人公益”从不难:它不是要你捐很多钱,而是让你知道——你的一份小善意,能帮谢向前们离“助残中心长远发展”的梦想近一点;能让李灿学不用再为“爱心粥屋”的原料发愁;能让殷建行的孩子坐上安全的三轮车,也能让更多人听到防火知识;能帮欧阳曼娘和残友们保住“牧云轩”,让“记得兔”继续传递温暖。
•捐50元,能让20位环卫工人喝上热粥;
•捐100元,可能是谢向前提升管理能力的一本书;
•捐200元,是殷建行宣讲用的50本防火手册;
•捐300元,就能定制一只“记得兔”——既帮残友获得收入,也能把你想珍藏的记忆变成独一无二的玩偶。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做“公益的传递者”:把这些故事讲给身边人听,让更多人知道“行善者也需要被帮”;带孩子去“同心农场”体验农耕,让他们明白“善良是能看见的行动”;甚至只是给身边行善的人说一句“谢谢”——这些,都是“身边公益”的样子。
我们常说“愿善良的人,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可这份“温柔”,从来不是等来的,是你我用每一次小小的参与,慢慢攒起来的。这个中华慈善日,邀请你和我们一起,致敬身边的行善者,让“好人有好报”不再是口号,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创造的日常。
因为我们知道:当谢向前们被支持,就能帮更多残友;当李灿学们被看见,就能点燃更多善意;当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做“公益人”,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暖一点。
建辉慈善基金会公众号二维码
腾讯公益致敬行善者二维码
“致敬身边的行上着”公益项目咨询
杨乐 18588285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