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银杏家园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编辑:CSWF01 来源:本站 发布:2025-09-28 浏览:1386人


编者按:银杏家园是2021年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北京新民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促进中心共同发起的慈善养老服务项目,聚焦留守、空巢、孤寡老年群体,为其提供便捷餐食、防诈宣传、精神陪伴、健康管理等服务,该项目已在北京、河北、吉林、上海、江西、河南、四川、贵州、新疆、甘肃等省份落地试点51个,累计受益人次超66万。9月28日《中国社会报》用一整版的篇幅刊发了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詹成付同志的评论文章和该报记者杨楚菲同志的采访文章,探讨其成功之道,本网站现予以转载,以飨网友。

 

银杏家园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詹成付


在银发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全社会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已成为特别需要解决好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分享银杏家园这一由慈善组织主办、为困难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项目所积累的初步经验,是很有意义的。银杏家园的成功,究竟说明了什么?

第一,满足刚性需求是公益慈善项目在养老服务领域成功的基石,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就一定会赢得社会多方面的欢迎。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而老年群体幸福不幸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困难老年人能不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为困难老年人是整个老年群体中最弱势的部分,是考验和检验社会道德、社会良心的试金石。众所周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特色在养老服务领域不仅体现在老年人规模巨大上,也体现在困难老年人绝对数量庞大、服务需求多种多样上。像失能失智老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重残老人、低收入老人等等,其数量之多、照护任务之重,是许多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曾遭遇,而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像一日三餐等基本需求,对健康老人和经济条件好的老人来说不成问题,但对收入微薄、行动渐缓的孤寡老人与空巢老人而言,就是一个很具体的日常难题,甚至成为一个社会性痛点和集体性焦虑,牵扯着无数家庭的神经。可以说,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代表了当今社会整个养老服务的刚需。对各类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给予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温度和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特别要强化对特困、低保、高龄、失能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优化孤寡老人服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强化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的基本养老服务”。银杏家园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既不空泛议论、无所作为,又不大包大揽、超越能力,而是尽力而为,将社会的痛点转化为自身的价值点,以社区为主要场景,为留守、空巢、孤寡老人等困难老年人提供了可感可及的普惠性养老服务。普惠性的午餐,直接解决了高龄、独居、困难老人最现实、最迫切的一顿热饭问题,有效减轻了经济困难老人的生活压力,也为无暇照顾老人的家庭子女分担了部分赡养照料责任。精神陪伴、健康管理、防诈宣讲等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还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提升了全社会对老年群体特别是困境老人的关注度。银杏家园的实践启示我们,对社会刚性需求的有效回应,对群众养老服务急难愁盼的真诚作为、勇于担当,就自带了情感号召力,就一定会获得时代的热烈回响。

第二,慈善组织完全能够成为助力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主体,有关方面应为慈善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创造更多条件。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供给仍面临不少“最后一公里”精准落地的难题。因庞大的困难老年群体需求个性化等多种原因,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服务难以有效覆盖其需求,而市场化养老服务因利润太低或无利可图又不愿覆盖这方面的需求,这片“洼地”是慈善组织应当有所作为、能够有所作为的主阵地。银杏家园的实践证明,慈善组织不仅是普惠型养老服务的现实提供者,还可以成为养老服务生态圈的重要构建者。慈善组织的非营利属性,使其在构建养老服务生态圈上拥有许多明显优势:对政府而言,慈善组织提供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是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有力帮手,能够弥补政府职责一时难以到位的问题,易于得到政府组织的认同;对社区而言,慈善组织提供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是温情的纽带和社区服务的抓手,易于得到社区组织的认同;对老年人而言,慈善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易于得到老年人的认同;对志愿者而言,慈善组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资金资源,在招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上比其他社会组织更有能力实现志愿服务的目的,易于得到志愿者的认同。正是得益于这些优势,慈善组织能够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种有利于养老服务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包括政府、社区(村)、家庭、个人、社会组织、志愿力量在内的居家养老服务的生态网络,把养老服务项目变成汇聚各方力量的开放式平台,既扩大了慈善组织自身能量的边界,又给城乡基层社会注入了生机活力。

实事求是地说,当今我国城乡基层许多地方并不缺乏支持或支撑养老服务的各种要素或因素,比如随处可见的闲置楼堂馆所和学校、丰富的人力资源等,而真正缺乏的是将呈“孤岛”状态的各种要素有效黏合、整合起来,把潜力转化为现实能力,进而推动可感可及养老服务发展的担当与作为。试想,如果允许慈善组织利用那些大量闲置的楼堂馆所、学校以及其他公共资源,开展短期托养、日间照料、老年助餐、上门服务等普惠型养老服务活动,会不会有更多的空巢、独居、高龄等困难群体的养老服务质量得以提升?试想,如果赋能慈善组织招募更多的志愿者,组建助餐助浴、家电维修、心理咨询、健身保健、文艺体育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团队,会不会让更多困难老人的急难愁盼得到解决?目前,全国有近90万家社会组织、1.6万家慈善组织,如果它们能够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不是有利于精准解决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在更广层面、更大范围内弥补营利性养老服务的不足以及政府作用不到位所带来的缺憾?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银杏家园的实践也证明,慈善组织完全能够成为养老服务体系中有温度的补位者、有活力的创新者和坚韧的守护者。社会各方面应当为社会组织特别是慈善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第三,透明运营是普惠养老的生命线,唯有以技术赋能管理、用透明铸就信任,才能筑牢公益慈善的社会根基。银杏家园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捕捉到了养老服务的刚性需求,切实承担了相应责任,还在于其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回应了公益慈善事业的核心拷问:如何让善意不被辜负、让信任得以永续?这个答案,正是其精心构建的信息化平台。

一般而言,作为全国性、多点性的公益慈善项目,规模越大,受到的质疑往往也越多。银杏家园相关项目方深刻认识到,公信力是慈善组织最宝贵的资产,而透明化运营是积累这份资产的唯一途径。银杏家园依托字节跳动公益平台,打造了集捐赠人、受益人等各方权益和价值于一体的信息平台。这座平台如同一座透明的玻璃房子,确保了项目的高效运转与服务品质:于捐赠者,可直观了解项目落地细节,及时跟踪进展,有助于将一次性感动转化为长期支持;于受助者,数字档案实现了服务的精准到位与关爱的有据可循;于管理者,实时数据看板支撑了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这已超越简单的工具属性,更像是一个强大的连接器和激活器——它连起了分散的爱心资源,激活了社区里的参与潜能,并为项目在更大范围内的复制、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银杏家园的实践表明,互联网时代的公益慈善不应是仅凭一腔热血的苦干,而应是智慧与情怀并重的善治。唯有依托现代技术的阳光运行,才是当代慈善事业的必然选择。只有在这个方向上笃定前行,才能走得稳、走得远、走得好。

总之,作为公益慈善项目,银杏家园的成功始于对养老服务刚性需求的敏锐洞察,成于慈善组织的战略定位与责任担当,而终于凭借技术赢得的至高公信力。这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勾勒出一条清晰可循的成功路径。一人行快,众人行远。我们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加入慈善敬老助老的行列,以实干托起更多困难老年人的幸福晚年;也期待在这场敬老助老的接力与拉力中,银杏家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作者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

 



 

一顿饭的力量

——银杏家园探索慈善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可行路径


《中国社会报》记者 杨楚菲


一顿饭,能有多大力量?

答案远不止于果腹。在江西兴国,这顿饭让独居老人告别了冷饭凑合的日子;在河北邢台,这顿饭打通了村民之间的“心墙”;在抖音里,这顿饭让600多万名网友的善意变得清晰可见。

对老人而言,银杏家园站点不仅是餐厅、是学堂,更是会客室、展示区,是他们的第二个家。银杏家园为数以万计的困难老人提供了可及、可感、可持续的养老服务,探索出了一条慈善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可行路径。


从一顿热饭到一份心安

初秋,江西省兴国县埠头乡的阳光依然炽热。早上8点,老人们便陆续来到垓上村的银杏家园站点。50平方米的用餐区与30平方米的明厨亮灶,共同构成了这个为老人提供温暖餐饮与日常关怀的驿站。厨房里,消毒柜、油烟机、冷藏设备等一应俱全。每日菜单醒目地公示在墙上:米粉鱼、茄子烧肉、炒大白菜、裙带菜肉片汤……菜品荤素搭配,软烂适口。厨师多聘请本村妇女,她们烧的是家乡味道,聊的是家常话语。

“吃饭可不是简单事。”这声朴素的感叹,道出了当地孤寡、独居老人的共同感受。对他们而言,一日三餐曾是不小的日常挑战:采购备餐对年迈者而言太不容易,简单应付、难以保证营养均衡是常有的事,分散居住也让他们在用餐时更显孤单。

银杏家园瞄准养老服务中刚性需求设立站点,最大服务半径设定为1.5公里。每个站点至少覆盖60位帮扶对象,每月提供不少于20天的午餐。餐食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权威标准,提供两荤一素一汤的营养搭配,确保老年人饮食营养均衡。

在餐食提供上,银杏家园并未采取完全免费的方式,而是象征性地收取1元—2元的费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公益项目负责人宫娟娟表示:“收费的核心是既让老人觉得花得值,也建立起一种可持续、有尊严的参与机制。”

这餐饭,吃下去的是营养,升腾起的是家的感觉。“有了这个食堂,我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了。”84岁的独居老人钟奶奶告诉记者,她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一个人也懒得开火,以前经常做一顿饭吃好几天。“现在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还能和大家聊聊天,日子过得有滋味多了。”


构建一张凝聚合力的养老网络

一套健全的组织体系与可持续的运行机制,是公益项目长期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作为覆盖多地的公益项目,银杏家园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透明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实现了服务的高效交付,也为项目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项目启动前,团队会对各站点进行基线调查和需求评估,确保服务内容精准契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入运营阶段,项目采取“合作准入+属地联动”机制,与当地优质慈善组织紧密协作,既严格把关合作机构资质,也强化过程监督,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项目组还通过全程跟踪、定期培训与点对点指导,持续赋能合作方,增强其在专业照护、健康管理和数字化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银杏家园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汇聚各方力量,促其各展所长。”北京新民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王虎这样总结其协同模式。

因地制宜的实践在各地开花结果:在江西,闲置校舍、村委大院被改造为银杏家园站点,除了提供午餐,还设有健康监测区、心理咨询室和阅读区,成为老人日常相聚的温暖空间;在北京,专业社工团队聚焦日间照料与精神慰藉,每日组织活动,以“小项目”激活“大片区”,已吸引500多名老人参与;在河北,互助养老和村风建设相结合,活力老人自发组成服务队,主动关怀有需要的老人,带动形成志愿服务风气。

这种注重规范、强调整合的运营方式,不仅推动了项目稳步落地,更促成了深层次的关系重构。河北省新河县西流乡南马庄村的变化,便是这一机制的生动体现。

邢台市社会工作协会秘书长秦亚如亲历了这一过程。自去年4月两个站点在新河县启动以来,她便扎根村庄,与村民朝夕相处。她目睹的不仅是看得见的服务提升,更有看不见的情感联结。

“村里有些老人因长期独自生活,性格内向孤僻,对村里的一切工作都漠不关心,总以‘不懂’‘没必要’为由拒绝配合,村干部多次上门走访都吃了闭门羹,这也让村里的工作推进一度受阻。”秦亚如回忆。银杏家园站点建成后,县帮扶人员、村“两委”和站点工作人员开始协同行动,借助每月主题活动逐渐消除隔阂:为老人量血压,组织老人包粽子、扭秧歌,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频繁的互动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渐渐地,邻里关系、干群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老人们从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打饭、送饭,协助打扫站点卫生,到主动商议如何维持秩序,再到积极参与村里公益事务,帮助宣传政策、配合工作开展。

如今,能在银杏家园站点用餐已成为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村民之间斤斤计较的少了,主动帮忙的多了。村民们还成立了银龄互助养老服务队,定期走访失能老人,组织邻里议事会共商站点运营,积极支持村内公共事务……点滴变化,汇聚成温暖人心的力量。秦亚如感慨地说:“银杏家园不仅解决了老人‘吃饭难’的现实困境,更搭建起多方参与的平台,让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科技助力项目全程可见

每天中午11点,银杏家园江西兴国留村站点的抖音账号准时开播。镜头对准打饭窗口,老人们围坐桌边,有的聚在一起聊天,有的帮忙择菜、擦桌子。饭菜热气袅袅升起,谈笑声不绝于耳——这样的直播在全国各个站点同步进行。

画面背后,一组数据令人动容。截至目前,银杏家园站点抖音号共发布视频6400余条,直播老人助餐过程28554场。

“信任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我们敢于直播,接受监督,正是因为经得起检验。”宫娟娟表示,广大网友和捐助者最关心的是老人的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以及善款的具体去向。

为此,银杏家园采用多种方式确保项目透明运营。

点击银杏家园的捐款按钮,“捐出7元——解决老人就餐及信息防诈骗”映入眼帘。捐赠完成后,系统将配发电子证书,捐赠者可及时了解自己的捐款帮助了哪些人群、解决了什么问题。

所有站点在启动运营时,项目方均要求执行机构注册抖音账号,每日直播助餐过程,并在工作群中发布菜单和菜品照片、视频;定期更新站点老人的生活视频,记录助餐、防诈培训、医疗服务等活动,及时同步项目捐赠进展。

在管理方面,银杏家园正在逐步引入字节跳动公益平台搭建的项目监管系统,实现站点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为机构和站点人员提供帮扶管理及日常菜品打卡反馈工具,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和项目透明度。

创作者探访也成为银杏家园一大特色。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项目负责人周昕然介绍,项目邀请不同领域的创作者结合自身专长,通过第一视角视频记录,让网友更直观地看到乡村老人做饭不便、疾病缠身、缺乏照料等现实困境,唤起更多人对助老需求的关注。同时,创作者在视频中挂载项目捐款链接,为粉丝及网友提供便捷的参与渠道,切实助力项目推进。

凭借透明化运营,银杏家园赢得了广泛支持。在抖音平台,创作者、社会组织、商家及广大用户等多元主体,不断创新公益参与形式,激发更广泛的圈层参与,探索助老公益的更多可能性。截至目前,已有628万名用户通过字节跳动公益平台为银杏家园捐款,总额达2968万余元。

从兴国灶台上飘香的饭菜,到邢台村落里消融的“心墙”;从抖音628万名网友汇聚的善意,到全国13个省份51个站点日复一日的温暖坚守——银杏家园以一顿热饭的“小切口”,打开了养老服务创新的“大格局”。一顿饭,重建了老人的日常生活;一个站点,激活了社区的互助网络;一次创新,证明了养老公益可以如此温暖、透明、高效。

未来,随着更多银杏家园站点在城乡落地,或许“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孤独场景,将逐渐被“饭香绕屋梁,笑语满厅堂”的温暖画面所替代。在这里,银杏家园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在更广阔的领域,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依然大有可为。

 


办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48号中彩大厦8层

邮编编码:100053 传真:010-83481391

客服邮箱:info@cswef.org

版权所有 ©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

备案号:京ICP备0903706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21号

银行账户(需备注项目名称)

户名: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

开户行:中国光大银行北京朝阳支行

账号:3506 0188 0000 50322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东长安街支行

账号:0200 3374 1900 0014 555

开户行:兴业银行北京广安门支行

账号:3210 4010 0100 2892 24

外币账户

户名: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

开户行:中国光大银行北京朝阳支行

美元:3506 1488 0000 02824

港元:3506 1388 0000 00679